远离“校园贷款”、提高自我保护
2018年9月14日服装工程工程学院18级的新生在霓裳宫参加了有关于“远离校园贷”的讲座。到了大学,少了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多了一份未知的危险。如果同学们没有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就会容易掉入不法分子的圈套中。

在李琳老师讲的“校园贷”的讲座中,相信对于大一的新生们来说是很有用的。提前打好“预防针”,知晓不法分子的“套路”,才能让新生们展开真正的大学生活。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搜集了校园贷典型案例
案例一:无良平台,诈骗泛滥
吉林长春警方破获了一起特大“校园贷”诈骗案,此案涉及12省市的150余名大学生。诈骗团伙利用学生的单纯,打着“内部有人,贷款不用还”的名义组织起了一支具有传销性质的学生大军,最终这些学生都被骗。不法分子实则利用这些学生的信息贷款,造成了学生拉下线骗学生的后果。这是一种典型的不负责任的做法,让很多与贷款不相干的学生身陷其中。本质上,校园贷平台的审核机制有名无实,监管形同虚设,只为最后催贷而生,这与非法组织一般无二。
案例二:校园贷只是表,高利贷才是里
在河南某高校大学生因无法还贷而自杀的案子中,其中有一笔8000元的“校园贷”债务,在半年内经过借款、还款、再借款,最后总还款金额竟高达8万余元。
按照某些学生的说法,校园贷正是因为他们是学生还款能力差,才会提高利息让他们故意还不上的,最后只能由家庭买单。要知道,年利息超过24%已不受法律保护,大学生在校园贷平台贷款时一定要注意。
案例三:休学停课,荒废学业
西安南郊某大学机械类的大四学生阿木(化名),一年时间,因为“校园贷”,他从一个年年拿奖学金的优等生,变成了一个经常旷课,一学期补考七门,并且四处躲债的边缘人。2016年9月份,由于长期地旷课和挂科,阿木和父母商量后不得不办理了退学手续,跟父母回到他们打工的地方生活。据郑老师估计,阿木有超过10万元的贷款。
案例四:隐私泄露,诈骗盛行
学生通过校园贷等平台贷款,不管是用自己的身份信息还是别人的身份信息,都会造成学生群体的个人隐私泄露。隐私信息泄露以后,有什么后果呢?湖南一个学生的身份证在去年暑假丢失后,被一名30多岁的男子冒用向校园贷机构多次贷款,多家校园贷催起还贷。
“校园贷”对于学生的我们来说,还是不接触为好。很多的校园贷,学生无力偿还,最后还是家庭为其买单。大学生不仅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消费观,更要充分认识网络不良借贷存在的隐患和风险,加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要积极学习金融和网络安全知识,远离不良网贷行为。
服装工程学院团委
2018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