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乡”约吴城,“服”满乡村志愿服务队探吴城古韵,绘生态新篇!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统筹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6月28日,江西服装学院“服”满乡村志愿服务队在吴城古镇开始了调研之行。团队成员在感受古镇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也深切体会到守护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的重要价值。
览吴城史迹,观鄱湖风光
28日上午,江西服装学院“服”满乡村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首先来到位于排工巷内的吴城记忆馆,在讲解员温秋华老师的带领下,深入了解吴城古镇的发展脉络。馆内,琳琅满目的展品与详尽的图文资料,生动展现了吴城古镇的历史演变。其中,展品“木排”尤为引人注目,它不仅直观呈现出古镇往昔商贸往来的繁华盛景,更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见证。此外,温秋华老师还着重介绍了“永修丫丫戏”,这一民间古老剧种于2014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承载着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
随后,实践团成员来到了位于吴城镇北江湖交汇处的望湖亭。这座始建于晋代的古亭,历经沧桑,依然屹立于鄱阳湖畔,成为登临观赏江湖水道景色的绝佳之地。温秋华向团队讲述,明朝时期朱元璋与陈友谅在此展开的鄱阳湖大战,更赋予望湖亭厚重的历史意义,使其成为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鲜活见证地。站在亭上,远处庐山若隐若现,近处江流环带、鄱湖浩渺,渔舟点点,美不胜收。同时,服务团成员们借助现场设备对水位进行细致的观测。成员们纷纷感叹于这份跨越千年的古韵今风,也深刻感受到了古人对自然美景的无限向往与赞美。同时也激发了队员们对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情牵鄱湖鸟,守护母亲湖
下午,团队成员抵达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理局致力于通过收藏、研究、以及展览鄱阳湖区域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以此提升公众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与关注。在管理局内,讲解员后立鹏运用文字、图片、动画、标本等多元形式,开展寓教于乐的研学活动,让团队成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系统掌握了鸟类及其他生物多样性知识,进一步加深了生态保护意识。
随后,“中国好人”王小龙带来了一场触动人心的专题宣讲。他结合自身39年的坚守历程,生动阐述保护鄱阳湖湿地与候鸟的重要意义。自21岁退役后,王小龙便回到故乡,以湖为家,全身心投入鄱阳湖生态保护工作。39年间,他累计救护放飞候鸟300余只,被亲切地称为“候鸟医生”。如今,鄱阳湖保护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鸟类种类与数量显著增加。王小龙坚定表示将继续践行绿水青山理念,守护鄱阳湖生态,讲好中国生态保护故事。他还号召广大青年积极行动起来,以实际行动践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使命,共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正如王小龙所说:“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首日调研活动圆满结束,实践队成员们不仅领略了吴城镇的自然美景和人文底蕴,还深入了解了当地在信息化与生态保护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队员们表示将把这次调研的所见所闻所感融入到后续的调研报告中,为吴城镇的信息化与文旅振兴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同时,实践队的成员们也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继续深入探索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