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青春筑梦乡村振兴 江服学子践行使命担当
盛夏时节,乡村大地因青春的蓬勃力量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个暑假,江西服装学院的青年志愿者们肩负使命,携带科普知识与文化底蕴,深入田间地头和乡村课堂,将课堂搬至乡野,把理论的光芒洒向基层。他们在行走中感受土地的脉动,在交流中传递温暖与信念,让一个个鲜活的瞬间成为群众记忆中难忘的篇章。
在这里,防溺水的警示变成了孩子们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反诈骗的技巧被编进了老人爱听的乡音故事;生态保护的理念通过湿地与候鸟的影像浸润人心,非遗文化的魅力在彩泥与笑声中再次闪耀。江服青年用热情和专业,让科学与文化跨越距离,与乡土深度交融,让理论普及化作一次次触动心弦的温暖。
校团委
江西服装学院“服”满乡村志愿服务队在吴城小镇开展了丰富的实践活动。

团队探访吴城记忆馆、望湖亭,感受古镇历史与非遗文化;走进鄱阳湖保护区,通过展馆研学和“中国好人”王小龙的宣讲,深化生态认知,还实地观测候鸟、参与拔草劳动。

发挥专业优势创作墙体彩绘,融入白鹤、望湖亭等元素,为村庄添彩;开展文旅调研,助力当地文旅发展。

为吴城学校学生捐赠鞋子,推广普通话,开设防溺水微课堂;入户调研民生,关注反诈与保障问题,计划开展针对性宣传。

此外,以文艺演出献礼“七一”,传承红色基因。队员们用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在实践中展现责任与担当。

服装工程学院
“寻裳”志愿服务队深耕南昌县冈上镇,以多元实践助力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在乡风文明建设上,团队发挥专业优势,设计融合传统纹样与现代美学的移风易俗宣传单,通过乡音案例、趣味竞答普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理念,超八成村民认可新风成果,为文明乡风注入动力。

民生关爱方面,志愿者为残疾老人和贫困户清扫房屋、陪伴交流;为留守儿童开展科学实验、防溺教育、非遗手作活动,用关爱搭建成长桥梁。
文化传承上,通过扎染、拼布等非遗体验,让乡村儿童感受传统技艺魅力,播下文化传承种子。联合公益力量捐赠“回力鞋”,传递社会温情。

这支队伍用设计巧思激活乡风文明,用青春热忱温暖乡村角落,更以文化传承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让专业赋能与公益爱心在乡野间绽放出别样光彩。
时尚传媒学院
“光影筑梦 新媒惠农”文明实践队在安义县文峰社区开展的系列志愿服务,绘就了一幅生动的基层服务画卷。

开展“焕颜风暴 净美社区”活动清理小广告,让社区环境清爽整洁;为老人拍摄照片定格岁月,用光影传递温情。给儿童发放“筑梦礼包”,助力他们在成长路上稳步前行;开展推普活动,帮助孩子们打好语言基础。

“老友帮帮堂”普及健康与急救知识,制作艾草锤让非遗文化浸润晚年生活。赴烈士陵园缅怀先烈,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巡河防溺水行动筑牢安全防线,守护生命安全。走访老人和特殊家庭儿童,用关怀温暖每个角落。


青春力量扎根社区,用多样服务点亮基层,以担当书写新时代的志愿篇章。
艺术设计学院
“艺”抹红志愿服务队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在流坑古村开展的系列实践活动,让古村焕发新活力,为乡村发展注入别样动能。

团队紧扣“文武状元”文化,创作墙绘激活古村文脉,成为文化名片;深入田间拔除杂草,助力农业生产,践行实干精神。关怀乡村“银龄”,送去鞋子等物资,注入人文温暖;帮扶脱贫户劳作,在互动中深化民生情怀。

针对非遗腐乳产业,设计融合古村元素的包装,探索“非遗+电商+文创”模式;通过直播“云游”古村,结合特产推广,直播间点赞破2万,激活产业新动能。

这支队伍以艺术为笔、实干为墨,在文化、产业、民生领域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书写着动人的青春篇章。
人文学院
“禾”为青年乡村振兴调研团在万年县裴梅镇开展系列实践活动,收获颇丰。

团队首站探访万年仙人洞遗址,追溯稻作文化起源,通过文物与讲解,感受先民智慧与农耕文明底蕴;在县博物馆系统了解稻作文化发展脉络,深化对当地农业历史的认知。

深入稻田参与插秧劳作,体验农耕技艺,在与农民互动中领悟农事规律;为暑托班孩子捐赠回力鞋,传递温暖关怀。开设稻作文化课堂,通过手工、绘画等形式激发孩子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实地考察贡米原产地及加工厂,见证传统种植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调研团以青春之力挖掘稻作文化价值,助力农耕传承与乡村振兴,彰显了青年担当。
大数据学院
“数据星航”社会实践队围绕安全防护、文化传承、乡村关怀等领域开展多元实践,收效明显。

安全领域,团队在三江村开展防溺水宣传,通过视频讲解、知识竞答、飞行棋游戏等形式强化儿童安全意识,还排查危险水域,设置警示牌与救生设备,筑牢防护防线;在蔡家村开展反诈宣讲,以方言解析案例、模拟诈骗场景,并为老人清理手机隐患,提升村民防骗能力。

文化传承方面,队员探访绳金塔、生米古镇,感受历史文脉,呼吁保护文化古迹;走进中国傩园,调研非遗创新,指导儿童制作彩泥傩面具,推动传统民俗活态传承。

乡村关怀上,为乡村儿童举办手工活动、发放鞋子与文具,送去温暖;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清理手机、传授操作技巧,还发放生活物资、表演节目丰富其精神生活。

团队以专业赋能实践,用行动诠释担当,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服装设计学院
“红色绣花针”民族团结实践团深耕抚州资溪,以针为媒串联民族情谊,以艺为桥助力乡村振兴。

团队走进新月畲族村,参观村史馆了解畲族历史与服饰文化,沉浸式体验非遗婚俗,参与竹竿舞、试穿凤凰装,感受民族文化魅力。在草坪村、陈坊村,成员们插秧体验农耕,创作融合畲族元素的墙绘美化乡村。


探访资溪面包大厦和竹科技博物馆,将面包文化与畲族服饰结合提出创新设计方案。在多所学校和社区开展活动,通过手工课、民族知识讲解传递文化,开设安全与反诈课堂,捐赠回力鞋传递温暖。

此外,还为村民拍照片、宣讲防诈知识,走进乡村振兴馆和知青博物馆感悟发展与责任。队员们以专业赋能实践,用行动促进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
商学院
“红商先锋”民族团结实践团扎根资溪大地,以红色精神为引领、商学智慧为支撑,开展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多元实践活动。

团队探访红七军团指挥部旧址、“资溪事件”遗址,通过“AI+模式”学习革命历史,感悟斗争精神;走进竹科技博物馆,体验竹编扇、竹烙画制作,探索非遗与现代技艺融合。
在“两山”转换中心及自然保护区,调研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之道;探访未家美学馆、茶叶企业等,感受工匠精神。深入新月畲族村,体验服饰文化,了解非遗传承。

开设“青年夜校”,传授AI知识与艺术课程;在乡村学校开展陶艺、红歌动画等美育活动。走进田间地头,讲解税收政策,指导农户直播销售,助力产业发展;关爱老人,提供暖心服务。

队员们以专业赋能实践,用行动促进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展现青年担当。
江西服装学院青年学子始终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乡村振兴的实干者。通过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江服青年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让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在基层生动展开。
展望未来,江服青年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强化理论武装,深化“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汇聚青春力量,奋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让青春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广袤大地上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